协商离婚也是可以要求补偿的。
协议离婚后能不能要求精神赔偿
根据《婚姻法》第46条:“有下列情形之一,导致离婚的,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:
(一)重婚的;
(二)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;
(三)实施家庭暴力的;
(四)虐待、遗弃家庭成员的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(二)》第27条: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,以婚姻法第46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,人民法院应当受理。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,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,不予支持。
协议离婚前要注意什么
1、你首先向他提出离婚,是好是坏?
离婚,总得有你或他先提出,由他或你回应,从而启动离婚过程的开始。事实上,如果是你先提出离婚,通常是不堪继续忍受压抑痛苦的婚姻生活。虽然离婚是谁也不愿意面对,但如果你们夫妻关系恶化或疏远到一定程度,离婚自然总有一方要主动提出。
你主动提出离婚的好处在于:
(1)你终于下决心解除这一段让你不能再继续忍受的婚姻生活,开始了结束这段婚姻的行动。
(2)你的心情会随着你提出离婚,而变得舒缓和有所期盼。
(3)结束这一婚姻关系变得有期,你需要煎熬的,只是一段时间。
(4)如果你提出离婚前已做好各种准备,你会在这场离婚过程中不会过于被动。
2、谁先提出离婚谁吃亏的说法,有道理吗?
你可能听到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,叫做“谁先起诉谁吃亏”,当你准备提出离婚时,听到这样一种说法,你一定会很疑惑,原本主动提起离婚的话又咽了回去。那么,这种说法有道理吗?
根据法律规定,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,无法再继续共同生活下去,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离婚。离婚时,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协议处理。如果协议不成,可诉至法院由法院判决。可见,法院处理离婚案件,是以感情是否破裂为标准,不是说如果你提出离婚要求,如果法院满足了你的诉讼请求,你就应当在财产上让步,即少判给你一些财产,这是错误的理解。但是,以上是从法律角度上来讲,从实践角度来说,“谁先提出离婚谁吃亏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,为什么呢?
比如你先提出离婚,通常你希望早日离婚的心态一般会比他强烈一些,他可能就会抓住你急于离婚的心理,以坚决不离为手段,迫使你在财产方面或其它方面让步。如果你不让步,他就坚决不同意离婚,这样,法院也不好在第一次起诉时判离,你最终离婚的时间就会拖后,给你造成心理压力。为了早日解除婚姻关系,早些摆脱,你可能就不得不在财产方面或其它方面考虑让步,以达到“拿钱买时间”的目的,从而早些离婚。因此,“谁先提起离婚谁吃亏”到底适用不适用你的情况,主要看你的心态对离婚的迫切程度、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了。
3、对方提出离婚要求,你有预料和准备吗?
夫妻感情不和谐,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而是日积月累导致的结果。你或他提出离婚,可能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。如果他先提出离婚,你内心也觉得婚姻关系无法维系,不妨让他就离婚的具体协议提出方案。比如,离婚后财产如何分割、孩子如何抚养及抚养费支付的方式,探视权的约定和处理。在他提出具体方案后,如果你认为不合理,可与他展开几轮的协商与谈判,提出你的看法和要求,与对方进一步沟通。
如果因为他提出的条件不能让你满意,为了给他施加心理压力,以获得他的让步,你可能需要暂时表示不同意离婚,但这样的做法,虽然通常能得到一时的主动,但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。
如果他提出离婚出较突然,你尚没有思想准备,难免会感到十分震惊和诧异。一般在毫无思想准备下的人在突然面临离婚时,要经历震惊、愤怒、伤心、平静四个阶段。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,最好冷静地要求他给予你一段时间考虑和反思,审视这段婚姻在你的角度是否应该继续,这个时间段,一般以三个月以上为适宜。
4、冲动时莫签订离婚协议
如果你的性格容易情绪化,在没有思想准备下容易冲动,就有可能在一时悲愤下做出傻事来。比如,凭一时的冲动,或一股劲头,写了离婚协议并办理了离婚手续,而其中财产分割的条款对自己十分不利。这种情况下,一旦冷静后再反悔,推翻原离婚协议,恐怕很难达到,只得自怨自怜了。如果他提出离婚,并草拟好了离婚协议,你最好不要急于签字,除非条件对你非常有利。你需要时间来考虑和斟酌协议的内容。最好的建议还是请抽出一点时间来咨询一下专业的离婚律师,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。
协商离婚是可以要求补偿的,但是对于协议离婚的夫妻来说,如果在协议上就已经将财产和抚养权等离婚事项商议好后,那么后续追究一些补偿的话,除非对方违反了婚姻法中的一些法律条款,否则是很难追究对方的补偿。离婚协议签订后,很多事就很难改变了。
法律法规2022-08-04
法律法规2022-08-04
法律法规2022-08-03
法律法规2022-08-03
法律法规2022-08-03
劳动合同有哪些条款可以约定(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须约定和可约定的条款有哪些)
法律法规2022-08-03
法律法规2022-08-02
法律法规2022-08-02